0

联系方式

参展联系:021-3114 8748
参观联系:138 1785 1721
媒体联系:138 1785 1721
QQ:3326911596
邮箱:busexpo@sgexpo.cn

行业新闻

产业化提速 氢能汽车发展再迎政策红利

发布时间:2022-04-14 08:34:21  
0

北京冬奥会期间,在延庆和张家口赛区,千余辆氢能大巴穿梭在赛场之间,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一次燃料电池汽车示范。

近期,由于油价高企和电池原材料涨价等原因,汽车行业频频成为热议焦点。与此同时,氢能产业发展再次走到聚光灯下。

3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研究制定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对外发布。作为中国首个氢能产业中长期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20万吨/年。

当前,我国发展氢能有哪些优势和短板?氢能汽车何时能进入百姓生活圈?多位权威专家向记者表示,对照我国纯电动汽车从孕育到高质量发展的历程,我国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目前仍处于产品导入期,正在进入应用成本快速下降的成长期。发展氢能、提升储能技术,将会促进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

我国氢能发展优势、短板共存

在“双碳”目标下,推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表示,可再生能源的主要载体即电和氢,在动力、储能方面两者具有互补性,作为无碳工业原料,氢具有不可替代性。虽然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生产-储运-利用全链条上也存在能源转化效率问题,但随着可再生能源装机不断扩大,效率问题可转化为成本问题。

我国在发展氢能方面有哪些优势?

长安大学车辆工程系主任陈轶嵩博士表示,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全球第一,在清洁低碳的氢能供给上具有巨大潜力;我国氢气产量和储氢材料产销量世界第一,为我国氢能技术开发利用和氢能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氢能的制备方面,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产氢大国,存在着一个以化石能源制氢和工业副产氢回收的生产和非能源利用的“氢气产业”,并且这一产业已经有相当规模,这使得氢能产业发展具有较好基础。

此外,在政策体系方面,我国对氢能发展一直保持积极态度,已出台一系列涉及氢能领域的鼓励政策,旨在推动中国氢能产业健康发展。与此同时,我国多个省份、地市及区县级也相继印发相关氢能产业规划,出台了相应推广补贴政策。

优势背后,短板也依然存在。

陈轶嵩介绍,根据制备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情况,氢被分为“灰氢”、“蓝氢”和“绿氢”。由于目前我国氢气的制备以化石能源制氢为主,工业副产提纯制氢为辅,二氧化碳排放量压力大,使得当下我国氢能多以“灰氢”、“蓝氢”为主。

对此,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近日联合发布了《关于“十四五”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意见》要求,加快突破新型催化、绿色合成、功能-结构一体化高分子材料制造、“绿氢”规模化应用等关键技术;鼓励石化化工企业因地制宜、合理有序开发利用“绿氢”,推进炼化、煤化工与“绿电”“绿氢”等产业耦合示范。

“相比于电化学动力电池,我国氢燃料电池在技术储备、产业基础、人才队伍等方面较为薄弱,与国际先进水平也存在一定差距,建议尽快建立氢能创新平台,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人才培养,打造自立自强的科技体系。”欧阳明高说。

交通领域氢能利用持续升温

我国氢能汽车发展并不是一时之热,而是长期规划。

记者了解到,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其中指出,力争经过15年的持续努力,我国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商业化应用;以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为“三纵”,布局整车技术创新链;因地制宜开展工业副产氢及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应用,加快推进先进适用储氢材料产业化。

陈轶嵩表示,近年来,氢能在交通用能终端等领域热度不断上升,围绕燃料电池关键核心技术加速自主研发,以城市客运、物流等商用车型为先导逐步开展一定规模的示范运行。据有关报道,张家口市以服务绿色低碳冬奥为契机,积极发展以燃料电池汽车为代表的氢能交通系统,取得良好示范效果。

具体来看,我国纯电动汽车应用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中部和南部,而北部、东北部、西北部分布较少,原因是这些地区冬季温度低,影响动力电池出力。相比之下,燃料电池受温度影响较小,电池余热可灵活转化利用,并且这些地区可再生能源资源较为丰富,由可再生能源制取的清洁低碳氢能供应能力强,燃料电池汽车具有较大的市场应用潜能。

“当前,我国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正在进入应用成本快速下降的成长期。根据国内外主要燃料电池厂商产品测试数据,预计今后10燃料电池成本将大幅下降、性能稳定提升。”欧阳明高强调,燃料电池车辆只是氢能应用的突破口,长远发展应逐步拓展到交通、电力、化工、冶金等领域多元应用,充分发挥氢能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行业绿色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作用。”欧阳明高说。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股热潮背后,一些地方把氢能产业作为重要的新动能培育,纷纷开展全产业链布局,缺乏对本地发展氢能产业比较优势的客观分析,呈现热情高涨、竞争加剧之势。

“目前,我国氢能产业一定程度上存在‘过于集中’的问题,各地布局氢能应用场景时,‘一窝蜂’扎堆造车,这也是《规划》有针对性作出部署的一个方面。”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科研信息部部长、研究员景春梅说。

对此《规划》强调,要积极发挥规划引导和政策激励作用,推动地方结合自身基础条件理性布局氢能产业,实现产业健康有序和集聚发展;未来一段时期,将在供应潜力大、产业基础实、市场空间足、商业化实践经验多的地区稳步开展试点示范;坚持点线结合、以点带面,积极拓展氢能应用场景,逐步推动氢能在交通、储能、工业等领域实现多元应用。

沪公网安备 310113020065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