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联系方式

参展联系:021-3114 8748
参观联系:138 1785 1721
媒体联系:138 1785 1721
QQ:3326911596
邮箱:busexpo@sgexpo.cn

行业新闻

上海如何“氢”车熟路驶上“氢高速”

发布时间:2022-04-15 16:38:12  
0

“92加满,负债满满;95加满,倾家荡产;98加满,三代还款。”这个梗道出了最近许多燃油车车主的无奈。

相较于燃油车车主的焦灼心态,新能源汽车车主则惬意很多。作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新“网红”,燃料电池汽车备受关注,尤其是在上海。

从“先行者”到“风向标”,从策源地到产业高地,上海“氢”车熟路驶上“氢高速”,并一举占据国内“氢赛道”的领跑地位。

起步早 驾“氢”就熟

“上海是我国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化发展的策源地之一。”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以下简称上海经信委)智能制造推进处处长韩大东表示,上海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有五大特点,第一就是起步早。

中国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燃料电池技术,上海敏锐地觉察到这一产业蕴含的机遇,于2000年将“燃料电池轿车关键技术研究”列入上海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据悉,在“十五”期间,上海形成科研驱动模式,承担多项国家级项目,奠定了良好的技术积累、研发基础等优势;“十一五”期间,建立示范应用驱动模式,建设加氢站等基础设施,积累了丰富的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行经验;“十二五”期间,进入“整车牵引”发展模式;“十三五”期间,明确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发展路线,重点突破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发展瓶颈;“十四五”期间,将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

从国内第一辆燃料电池汽车“超越一号”在上海研制完成,到世博会燃料电池汽车的示范应用,上海在燃料电池汽车方面的研究迄今已有20多年。据上海经信委总工程师张宏韬介绍,上汽集团、申龙、万象等基本实现车型全覆盖,有关企业的燃料电池系统处于国内第一梯队,电堆、膜电极、双极板等在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与此同时,国家明确的八大核心零部件也基本实现完整布局。

但是,先行并不意味着持续领先。上海深知其中的道理。2017年9月,上海市科委、经信委和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了《上海市燃料电池汽车发展规划》。规划开篇就提出,发展燃料电池汽车,是顺应全球汽车产业生态变革趋势、实现我国汽车工业由大变强的重要途径,是驱动上海汽车产业转型及占领未来制高点的重要突破口。以这样的站位来定义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时隔5年,如今再看,仍不过时。

除此之外,2020年11月13日,《上海市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创新发展实施计划》正式发布,强化了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顶层设计,明确到2023年实现“百站、千亿、万辆”总体目标,规划加氢站接近100座并建成运行超过30座,形成产出规模约1000亿元,推广燃料电池汽车接近10000辆;到2025年建立“一环、四创、六带”的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创新生态,力争将上海建成国际一流的燃料电池汽车关键技术创新高地、科技企业集聚高地、商业场景应用高地。

随后,由上海市牵头,联合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江苏省苏州市、南通市,浙江省嘉兴市,山东省淄博市,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6个城市(区域)共同组建“1+6”上海城市群。2021年9月,上海城市群获批成为国内首批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之一。同年10月25日,上海市财政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支持本市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若干政策》,从加大财政资金统筹支持力度、支持整车产品示范应用、推动关键核心零部件产业化、鼓励重点领域模式创新、推动燃料电池公交车示范应用、支持加氢站布局建设、引导降低加氢成本、完善全产业链政策扶持体系八个方面支持上海市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

上海的举措不止于此。为抢占“赛道”,起步早的上海一直在持续发力。记者从该市经信委获悉,上海新一轮氢能源汽车扶持政策即将出台,如,计划于今年6月底前,由该委智能制造推进处牵头,会同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市交通委、市住建委联合印发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氢燃料电池汽车接下来是我们上海布局的‘新赛道’,我们将陆续出台整车、运营、零部件、加氢站、氢气制储等各个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扶持政策。”上海经信委智能制造推进处处长韩大东表示。

人才多 赋能蓄势

如何充分发挥上海示范城市群的龙头带动作用?人才也是关键。除了起步早,上海还有一大优势就是人才多。据了解,上海汽车复合型高端人才占全国比例约为22%。

事实证明,上海的确充分发挥了其人才优势,不断为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加码。自2003年起,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就承担了燃料电池汽车加气站和供氢技术研发等多项国家863课题,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

谈到这里,不得不提到同济大学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又名国家燃料电池及动力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中心承担或参与了国家“十五”到“十三五”期间30余项863项目和973专项的研发任务,其中包括多项燃料电池技术相关课题。目前,中心下设的燃料电池复合电源研究所共有研发人员80多名,围绕高压储供氢、燃料电池复合电源、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三大研究方向着力发展。

而上海也充分意识到,这些还远远不够。对此,上海在多个政策文件中都提到了加强人才培养。如,《上海市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创新发展实施计划》提出,加快培养燃料电池汽车领域技术研发人才、测试验证人才、生产工艺人才、基础设施建设人才等各类从业人才,发挥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培训机构各方力量,形成常态化的燃料电池汽车产业人才培养机制;大力开展青年拔尖人才、领军人才的选拔,推进高水平人才团队建设,优先给予市区重点项目资金支持;推动国有企业实施混合制股改,鼓励技术带头人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形成引才、留才、用才的良好环境。

此外,为助力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注入新思路、新动能,还需要专业的“智囊团”“参谋部”。2022年2月25日,上海市汽车零部件行业协会牵头成立了“燃料电池专委会”,希望对上海市和长三角地区的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该专委会共计吸纳了20多家会员单位,其中,上海重塑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担任主任单位,上海捷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氢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盖瑞特动力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上海毅合捷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机动车检测认证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分别担任副主任单位。

与此同时,由来自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东华大学以及行业上下游企业的共29位专家组成的“燃料电池产业专家组”也完成组建。

如今,上海已形成了强有力的“产学研用”创新支撑,助力本地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推广强 先行先试

在今年春节过后的首个工作日,上海市委书记李强专程考察了上海捷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这给这家公司乃至整个氢燃料电池行业带来了“开门红”,也足见上海对燃料电池汽车的高度重视。

同时,作为示范应用城市群的牵头城市,上海在先行先试方面还做了其他许多努力。如,2020年11月,上海提出,围绕浦东和虹桥机场、宝山宝钢工业园、金山化工区、临港新片区及洋山港,积极开展燃料电池重型卡车、拖引车、短驳车、摆渡车、叉车等示范应用。支持嘉定国际汽车城和氢能港、浦东金桥5G产业园、奉贤南桥智行生态谷等市级特色园区布局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引导企业、技术、资本等要素资源集聚,打造产值达到百亿级以上的燃料电池特色园区,提升发展规模优势。

以临港新片区为例,上海致力于将其打造成为上海氢能发展先行先试区、综合示范区和产业引领区。

2021年9月23日,上海发布《临港新片区打造高质量氢能示范应用场景实施方案(2021—2025年)》。其中提出,临港在“一环”“六带”燃料电池汽车产业中定位为综合性功能区域,将重点发展以燃料电池为核心的科创产业。

据悉,临港新片区燃料电池汽车产业起步于2016年,经过6年多的创新发展,已初步形成了电堆、双极板、膜电极等核心零部件产业链。

“临港新片区将氢能产业纳入第八大新兴产业,结合上海市燃料电池示范城市和中日(上海)地方合作示范区建设,临港新片区计划推广1500辆燃料电池汽车。”上海氢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易培云介绍道。

今年2月,上海临港公交公司表示,为积极响应政策号召,计划今年更换102辆氢能源车辆。其中,52辆用于老旧车辆更新报废,50辆用于主城区、芦潮港、泥城等地新增公交线路。

目前,上海已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在整车制造、核心零部件、评价测试体系建设、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截至今年2月份,上海已推广的燃料电池汽车共计1483辆,占全国总量的21%,应用场景包括租赁、公交、通勤、物流等,推广应用规模最大。

但是,在这一轮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赛跑中,作为排头兵的上海能否持续领跑,还未可知。

上海经信委总工程师张宏韬表示,后续工作将围绕三方面重点发力:一是完善政策。加强氢能产业政策顶层设计,加快出台加氢站的专项规划、加氢站运营办法等,支持重点区域制定燃料电池汽车专项政策,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积极推进示范应用。聚焦城市群合作,在产业链互补、加氢站布局、应用场景等方面加强协同,同时,以揭榜挂帅形式推动零部件、整车、运营、基础设施等上下游产业链的深度合作,积极推进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三是注重创新突破。加快70MPa加氢站布局,鼓励有条件的区域开展加氢站内制氢试点,突破高压瓶、液氢等更多新技术的应用,加强核心零部件的攻关,确保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有序、高质量发展。

(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 记者 张舒慧)


沪公网安备 310113020065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