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联系方式

参展联系:021-3114 8748
参观联系:138 1785 1721
媒体联系:138 1785 1721
QQ:3326911596
邮箱:busexpo@sgexpo.cn

行业新闻

骥翀氢能入股上海能沿,拓展能源领域布局

发布时间:2022-11-16 09:40:18  
0

近日,上海骥翀氢能科技有限公司(简称“骥翀氢能”)入股上海能沿氢能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上海能沿”),占股40%。

上海能沿核心技术团队自2007年开始,参与并实施了奥运会燃料电池示范、世博会燃料电池车示范等重大项目,具有丰富的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测试平台开发、海外燃料电池系统应用、各类燃料电池电源系统开发经验。

公司具备备用电源系统总体设计、零部件选型、批量制造、控制策略制定、控制软件编写、控制器硬件设计及控制算法代码编写等能力。

此前,上海能沿已与骥翀氢能共同开发完成COMPASS-S系列燃料电池备用电源,并已开始5G通讯基站应用。未来,上海能沿将致力于配套骥翀氢能开发COMPASS-M系列百千瓦级燃料电池固定式电源和COMPASS-L系列MW级燃料电池分布式电源等产品开发。基于此,骥翀氢能将进一步拓展燃料电池在能源领域的布局,助力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骥翀氢能入股上海能沿,拓展能源领域布局(图1)

图源骥翀氢能

骥翀氢能成立于2018年底,是一家专注于自主知识产权的氢燃料电池电堆研发和产业化的科技公司。凭借成体系的正向设计能力和金属双极板研发能力,骥翀氢顺利完成了电堆技术的国产替代,主要产品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国产金属双极板电堆MH170。

在金属板电堆方面,骥翀氢能已初步完成了从研发到生产到应用的闭环布局与验证。其推出的首款金属双极板电堆MH170如今单堆额定功率超过200千瓦,可实现零下40摄氏度低温存储与无辅助启动,兼具长寿命和低成本优势。

据介绍,当前骥翀氢能已完成第二代产品MH290的设计验证与零部件开发工作,预计单体电堆额定输出功率将超过260kW,单堆及功率密度较第一代提升20%~30%,计划2022年底完成样机开发;第三代产品MH3110将在技术上实现突破性进展,更好地满足乘用车、中重卡车的使用需求,计划在2023年完成样机开发。

骥翀氢能入股上海能沿,拓展能源领域布局(图2)

图源骥翀氢能

随着“双碳”战略的实施,我国氢能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以燃料电池汽车为代表的交通领域成为重要突破口,借着这股“东风”,骥翀氢能在燃料电池这条路上也越走越远。

2019年4月,骥翀氢能完成天使轮融资,投资方为中科创星与重塑科技。2020年11月完成Pre-A轮融资,领投方为水木易德投资,跟投方包括河南战新、张家港悦丰金创及山东江诣,财务顾问为大桉资本。

2020年5月,骥翀氢能推出超大功率金属双极板氢燃料电池电堆MH170,并在2021年上半年获得了单笔500台的超大订单,成功配套31吨垃圾清运车和31吨水泥搅拌车等重卡车型,目前这2款车型正在路试中。

2021年9月,骥翀氢能还与济平新能源、博萃循环达成了三方合作,彻底解决了贵金属铂金作为催化剂带来的成本问题,形成产业链闭环,促使氢燃料电池电堆量产成本降低20%左右。

今年1月7日,骥翀氢能宣布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将主要用于研发能力建设、产能建设、团队扩充及产品批量应用等。本轮融资领投方为河南省战新氢能二期产业投资合伙企业,跟投方包括山东江诣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嘉兴建信宸玥股权投资合伙企业、云泽资本、上海蓝氢企业管理咨询合伙企业等。

5月27日,骥翀氢能1.5亿燃料电池系统项目落地洛阳,该项目将以洛阳市氢能产业发展目标任务结合瀍河区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将建设氢燃料电池生产车间、测试中心,开展70kW到160kW氢燃料电池及相关部件的研发与生产,最终实现年产燃料电池3000台。

8月12日,骥翀氢能正式完成对洛阳骥翀的投资入股,占股70%。

9月,骥翀氢能成功研发COMPASS-S系列燃料电池备用电源!燃料电池备用电源较传统电源,具有启动迅速、单次发电时间长、寿命长、耐高低温、清洁环保等诸多优点。目前COMPASS-S系列产品已应用于5G基站等领域。COMPASS-S系列产品额定功率为5kW,可在1~10kW进行选择;同时,可选配热电联供,为用户提供50~60℃热水,效率达到90%以上。

10月24日,骥翀氢能与庞大汽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长春深吉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合资公司——北京华庆晏达科技有限公司。长春深吉占股70%,骥翀氢能占股10%。

当前,骥翀氢能已在张家港建立起现阶段国内规模最大、工艺最成熟的金属双极板及电堆生产线,即江苏骥翀,年产能200兆瓦。

虽然已经走上了产业化的道路,但是面对氢能市场这片“蓝海”,骥翀氢能创始人、董事长付宇一直强调“稳扎稳打”,并认为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磨练才刚刚开始。他解释道:“燃料电池产品的开发周期长,样机出来后还要做充分的测试验证,不存在快速集成后就能产业化推广,一代产品至少需要3~5年才能成熟,因此产业发展要循序渐进。”

沪公网安备 310113020065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