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联系方式

参展联系:021-3114 8748
参观联系:138 1785 1721
媒体联系:138 1785 1721
QQ:3326911596
邮箱:busexpo@sgexpo.cn

行业新闻

新研氢能齐志刚:潜心金属板创新 完善产品系列

发布时间:2022-11-30 09:25:28  
0

“目前燃料电池商业化的拐点还没有到来,产能出现严重过剩,大多数企业都面临投入不足、入不敷出和人才匮乏等瓶颈。”新研氢能首席技术官齐志刚博士在2022高工氢电年会上建言,初创公司要抱颗“大树”、加强合作、去短补长、务实创新。

在新研氢能冠名的开幕式专场上,新研氢能首席技术官齐志刚博士发表了“潜心金属板创新、完善产品系列”的主题演讲。

研发、生产、产品推广多点突破

新研氢能于2017年成立,总部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公司核心产品包括金属双极板、燃料电池电堆、模块及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燃料电池相关测试设备等,覆盖汽车、无人机、船舶、单兵电源和备用电源等多个领域。

2022年以来,新研氢能在技术提升、产品开发、科技项目、获权专利以及战略合作等多个层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新产品开发表现尤为突出。其中,极板方面完成第四代金属极板的开发(反应面积约400c㎡),并完成第六代极板A板型验证;电堆方面完成了25kW、90kW、115kW和180kW单堆开发;系统方面完成了20kW、70kW、90kW、110kW、140kW、180kW燃料电池系统的开发;在燃料电池测试设备方面,公司已经完成200kW电堆、250kW系统测试台的开发,并完成了50kW电解槽测试台的开发。

在专利申请和标准制定方面:2022年新研氢能申请专利44项目,其中包括15项发明专利;获得专利51项,其中包括13个发明专利;目前公司共拥有授权专利125个,其中包括20个发明专利;在审专利57个,其中包括发明专利35个。此外,新研氢能2022年参与了近10项燃料电池标准的立项/制修订,目前公司共参与了9项已经发布的燃料电池标准的制修订。

在承担国家重点科技项目方面,新研氢能在2022年联合多家公司和单位承担了科技部的项目和省级科研项目。例如在兆瓦级高效率长寿命发电用燃料电池堆工程化关键技术研发项目(牵头单位:国氢科技),新研氢能承接的课题是大幅面钛极板设计与工程化制造;在燃料电池测试技术及关键零组件研制项目(牵头单位:武汉理工大学),新研氢能承接的课题是燃料电池性能及寿命综合测试台研制。

在合作推广方面,2022年新研氢能为东风特客、蜀客、陕重汽、杭叉配套了燃料电池系统,公司还将为飞驰客车、重汽王牌、酷哇、赶趟等配套燃料电池系统。

新研氢能还与东风特汽(十堰)客车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共同推进500台氢燃料电池汽车多领域的推广与应用。公司还与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成立了联合实验室,与北京科技大学成立人才培养与产学研合作基地,加强产学研方面的协作。

与此同时,新研氢能的子公司成都新研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于11月9日正式开业。成都新研作为西南总部,已经具备1000套燃料电池系统的产能。未来将配合当地政府和企业进行燃料电池公交车、环卫车、物流车的示范运营。

重视压力降问题 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

在演讲中,齐志刚特别提到了双极板的“压力降”问题,他认为,企业在追求功率密度的过程中容易忽视压力降带来的后续影响。

“部分企业在追求压力降时,为了提升功率密度,会把流道做得浅一些,这样能尽量的把双极板做薄,从而达到提升功率密度的目的。”齐志刚表示,这种做法实际上是不合理的。

过度的追求压力降,会带来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膜电极两侧压力差过大会导致膜电极变形;其二是单极板两侧压力差过大会导致碳极板破裂;其三是气腔压力降越大低温冷启动时的难度越大。

在齐志刚看来,目前电堆功率密度已经提升得很快了,企业需要思考如何在保证高功率的情况下,让燃料电池产品更好用、更实用,而不是片面的追求高功率而牺牲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目前燃料电池商业化的拐点还没有到来,产能出现严重过剩,大多数企业都面临投入不足、入不敷出和人才匮乏等瓶颈。”齐志刚表示,燃料电池产业看起来火热,实际上大家的日子并不太好过。截止到今年第三季度,国内推广的氢车数量不超过3000辆,初创公司要抱颗“大树”、加强合作、去短补长,通过务实创新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2023年新研氢能将持续提高产品性价比和技术及工艺水平,充实研发和生产团队,加大产品的示范运营规模,争取销售额有大幅提升。

沪公网安备 310113020065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