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展联系:021-3114 8748
参观联系:138 1785 1721
媒体联系:138 1785 1721
QQ:3326911596
邮箱:busexpo@sgexpo.cn
中国氢能产业的供应链仍然不完整,大规模商业应用之间仍有差距。我国已建成加氢站200多座,以35MPa气体加氢站为主,储氢能力较大的70MPa高压气体加氢站内占比较小。液氢加氢站和制氢及综合加氢站的建设和运行经验不足。目前,氢气的运输主要由长管气态高压拖车进行,管道运输仍然是短板的薄弱环节。目前,约400公里的氢气管道和仅100公里的管道正在使用中。管道运输还面临管道材料的氢脆现象,从而导致氢软化。即使在未来,管道材料的化学和机械财产也必须进一步提高。液体储氢技术和金属氢化物储氢技术取得了巨大进展,但储氢密度、安全性和成本之间的平衡尚未解决,大规模商业应用仍存在一定差距。
一些部门和领域的具体政治制度和协调合作机制还不完善。《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是第一个国家氢能发展规划。然而,《特别计划》和政治制度仍需改进。未来,有必要进一步明确工业发展的方向、目标和重点。氢能源链涵盖广泛的技术和工业部门。目前,仍存在跨部门合作不足、跨部门协调机制不足等问题。例如,加氢站的建设需要资金、技术、基础设施和有害物质控制等多个部门的合作。目前,存在主管部门不明确、审批难度大、氢属性仍然只是危险化学品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该行业的发展。
我们认为,技术、平台和人才是支撑中国氢能产业发展的增长点。一是继续提高关键技术水平。技术创新是氢能产业发展的核心。未来,中国将继续推进低碳绿色能源生产、储存、运输和应用关键技术的研发。加快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创新,开发关键材料,提高关键性能指标和量产能力,持续提高燃料电池的可靠性、稳定性和耐久性。重点推进核心零部件和关键设备的研发和制造。加快提高可再生能源制氢转化效率和单机制氢量,突破氢能基础设施关键技术。继续研究氢能安全的基本规律。持续推进氢能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主要产品示范应用和产业化,构建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技术体系。
其次,要着力打造产业创新支撑平台。氢能产业发展必须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构建多阶段、多元化的创新平台。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加快建设重点实验室和先进研究平台,开展氢能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2022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发布了《华北电力大学国家储能技术产业教学一体化创新平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回应。华北电力大学国家储能技术产业教学一体化创新平台项目正式立项,成为首批“领军”高校。随后,华北电力大学氢能技术创新中心正式成立。创新平台和创新中心将聚焦电化学储能、氢能及其在电网中的应用技术的技术突破,积极推动国家氢能产业的发展。
第三,我们应该鼓励发展一支氢能专家团队。氢能产业技术水平和规模不断突破。然而,氢能产业面临人才队伍的重大缺口,特别是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严重缺乏。近日,华北电力大学申报的学科“氢能科学与工程”正式列入普通高校学士专业目录,“氢能科技与工程”被列入新的交叉学科。该学科由能源工程、工程热物理、化学工程等学科领衔,有机整合了制氢、储氢与运输、氢安全、氢能等多个氢能模块课程,开展了全面的跨学科基础与应用研究,将为实现中国能源结构的安全转型以及中国氢能产业和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人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