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联系方式

参展联系:021-3114 8748
参观联系:138 1785 1721
媒体联系:138 1785 1721
QQ:3326911596
邮箱:busexpo@sgexpo.cn

行业新闻

首个团标“护航”制氢加氢一体站建设

发布时间:2024-04-28 10:30:51  
0

上海氢能展讯,前不久,中国石化联合国内数十家氢能头部企业制定发布国内首个《制氢加氢一体站技术指南》团体标准(以下简称《指南》),填补了制氢加氢一体站建设的标准空白,对于推动国内氢能交通产业发展意义重大。

加氢站是氢能市场化发展的核心基础设施,也是打通交通运输领域氢能应用的“关键一公里”。近年来,伴随我国氢能交通尤其是燃料电池汽车产业蓬勃发展,加氢站的建设不断提速。其中,制氢加氢一体站正逐步打开局面,被视为未来加氢站布局和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这主要受两方面因素驱动。

一方面,政策端的制约因素逐步松动。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放宽对一体站建设的管控,全国多省市陆续出台相关鼓励支持政策,允许在非化工园区制氢,并且从规划审批、建站补贴、运营支持等方面为制氢加氢一体站的发展“亮绿灯”。

另一方面,制氢加氢一体站经济性凸显。目前国内已建成的加氢站中,采取站外供氢模式的约占90%,即主要依靠管束拖车、管道、液氢罐车等方式将氢气输送至加氢站后使用。然而,由于氢气储运环节技术不够成熟、成本高,导致终端用氢保供与成本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制约氢能产业链发展和燃料电池汽车规模化推广的关键卡点。相较之下,该创新型建站模式减少了中间昂贵的储运环节,不仅能够显著降低终端用氢成本,有效破解加氢站运营痛点,还可作为氢气母站为周边加氢站提供应急保障氢源,是推动氢能在交通运输领域市场化运营的有效路径。

制氢加氢一体站为氢能储运困境提供新的“解题之策”,不断吸引产业链企业积极探索布局。今年以来,我国制氢加氢一体站在地方标准、建站、投运等方面均有新动态、新突破。但整体而言,国内制氢加氢一体站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其建设和运营经验仍然不足,相关标准建设还相对滞后。此前已公开实施的加氢站技术规范主要面向的是传统加氢站的建设需求,而对于制氢加氢一体站的建设尚无明确规范,特别是与站内制氢装置相关的技术要求亟待完善。

在此背景下,为制氢加氢一体站制定标准、填补行业标准缺失的空白已势在必行。此次《指南》的出台可谓正当其时,不仅契合当下氢能交通行业发展的需求,更为今后制氢加氢一体站系统化和标准化的建设提供了依据。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首个制氢加氢一体站团体标准,《指南》依托于企业的自有技术和相关经验,广泛听取多方意见、着眼于行业未来发展而制定。经过近一年的商业实践结果表明,采用该《指南》设计建设的制氢加氢一体站,在现场布置、设备小型化、技术集成化、控制智能化和本质安全化方面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用氢成本较传统模式下降20%以上,基本符合构建低成本加氢站建站模式的目标。

可以预见,随着团体标准的确立,制氢加氢一体站建设将会提速,但短期内或许并不会“遍地开花”。目前来看,在标准引领方面,制氢加氢一体站要走的路还很长。以此为契机,行业还应努力推动制氢加氢一体站政策的进一步松绑,相关部门还需尽快制定适用于一体站的国家标准,完善建设审批、运营管理等机制流程,从而加快制氢加氢一体站项目的布局和落地。

此外,制氢加氢一体站投建成本仍有大幅下降空间,产业链企业在投建制氢加氢一体站项目时,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地方政策、预期运营情况、电价政策及高纯氢市场价格等因素,选择最为合适的制氢方式,更好地发挥制氢加氢一体站的经济性优势,减轻加氢站运维成本,从而提供物美价廉的氢源。从技术层面来看,虽然天然气、甲醇、电解水和氨分解制氢技术在工业上已十分成熟,但站内制氢技术在橇装化、集成化、智能化、本质安全和节能降耗等方面,目前尚处于开发、示范应用阶段,需加强对现有制氢技术的二次迭代开发。

加氢站,氢能

特别推荐: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展参观报名  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展展位预定

沪公网安备 310113020065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