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联系方式

参展联系:021-3114 8748
参观联系:138 1785 1721
媒体联系:138 1785 1721
QQ:3326911596
邮箱:busexpo@sgexpo.cn

行业新闻

解振华: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取得显著成就

发布时间:2021-09-02 09:28:36  
0

习近平主席在去年9月第75届联大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去年12月举行的气候雄心峰会上宣布了落实国家自主贡献的新举措: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在今年4月美国主办的领导人气候峰会上进一步宣布:中国正在制定碳达峰行动计划,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达峰。将严控煤电项目,“十四五”时期严控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决定接受逐步淘汰氢氟碳化物的基加利修正案,加强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启动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


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解振华: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取得显著成就(图1)


迄今为止,很多国家尚未开始通过复苏措施加速绿色转型。如果不扭转这一局面,《巴黎协定》目标可能将变得越来越遥不可及。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


我国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是根据《巴黎协定》的有关规定,对2015年提出的二氧化碳2030年左右达峰的自主贡献目标进行更新和强化,涉及能源活动及工业生产过程二氧化碳排放。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是根据《巴黎协定》关于“在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源的人为排放与汇的清除之间的平衡”的要求,提出的我国长期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战略的目标,包括能源活动和工业过程的二氧化碳以及甲烷、氢氟碳化物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体现出我国持续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和主动承担与国情相符的国际责任。我们将在今年年底联合国气候变化格拉斯哥大会前提交包括上述目标及其实施路径的自主贡献和长期战略。


习近平主席今年4月中法德领导人视频会议上指出,中国2030年前碳达峰和2060年前碳中和,意味着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从碳排放达峰到碳中和即净零排放,欧盟大体需要60多年时间,美国要45年,而我国则要力争30年左右实现。相比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我国达峰时人均GDP和人均碳排放将低于这些国家达峰时的水平。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意味着将进行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不平衡,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科技及基础能力偏弱,单位GDP的能耗物耗较高,资金投入不足,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面临巨大挑战,需要付出巨大努力。


尽管如此,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已经取得显著成就,在某些领域具有一定的优势。


一是提前超额完成了2020年前行动目标。2020年与200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基年)相比,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了48.4%,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7.9亿吨,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从7.4%提高到15.9%,煤炭占一次能源比重从72%下降到56.8%,森林蓄积量175亿立方米以上,增加约51亿立方米。


二是节能取得积极进展。单位GDP能耗下降了42.6%,累计节能22亿吨标准煤。1991年以来累计节能量约占全球一半以上。


三是可再生能源发展较快。2020年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约占全球33%,新增量约占全球52%,连续八年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资第一大国。2020年,太阳能装机达2.53亿千瓦,比2005年增加了3000多倍,风电装机达2.81亿千瓦,比2005年增加了200多倍。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我国可再生能源迅速发展,显著降低了全球可再生能源推广应用成本。2020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500多万辆,今年第一季度销售量73万辆,占全球比重近一半,全国已建约170万个充电桩。


四是降碳与经济增长、脱贫、就业、减污协同增效。2020年,在实现降碳目标的同时,我国GDP比2005年增长超4倍,实现1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节能环保产业年产值7.58万亿元,绿色低碳领域增加了上千万城镇就业岗位。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全国重点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33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34%(50.2微克/立方米),基本解决酸雨问题。民众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人均预期寿命比2005年增加约5.5岁。


(来源:清华大学气候变化研究院)


沪公网安备 31011302006542号